海鹽爺爺/永福野店

「永福野店」位於美麗的長濱鄉永福部落,由永福部落蔡理事長以及在地居民等人共同合作成立。

「永福野店」推出長濱在地當季野菜、蔬果、海鮮與永福海鹽、麵包料理的撒野午餐。另一方面,由蔡理事長結合阿美族文化傳承,

推出海鹽體驗與傳統文化導覽解說,讓來到長濱鄉的朋友們,可以用自在慢活的步調,感受一趟深度的長濱在地小旅行。


半開放的野店空間由蔡理事長親自設計打造,以阿美族的傳統建築形式風格呈現,野店週邊更陳設有傳統家屋模型、農具,

以及種植有常見傳統植物;讓遊客在體驗傳統海鹽製作後,還能聽見最在地的阿美族傳統文化與生活故事。


永福野店提供在地天然健康的美味無菜單料理,包含「撒野午餐」與「野店下午茶」,均採預約制,用餐4-25人成行;

海鹽體驗則歡迎4-20人報名預約。未來野店更開始嘗試種植香草作物,期待推出香草茶包,讓餐飲內容更多元豐富。



不同產地的鹽,因為水質與礦物質的緣故,加在食材裡會帶起不同的香氣,例如這兩年流行的海鹽麵包,

便是簡單地以鹽、麵粉、奶油與酵母完成,其中最耐人尋味之處,便是不同的鹽搭配相同的麵包體,產生出來的微小差距。


前陣子在朋友邀約下,我來到台東長濱半山腰上的永福社區,拜訪社區內一位十多年來堅持以海水蒸煮海鹽的傳道人蔡利木。

蔡利木是阿美族人,阿美族同時也是台灣原住民中最了解如何製鹽的族群,其他族群大都是以羅氏鹽膚木的種子來攝取鹽分。


水、火、時間  手製海鹽三要素


「我們是靠海生活的阿美族,鹽是阿美族很重要的東西,過去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鹽,

記得小時候還會看到大人們去海邊煮鹽,從白天煮到晚上並在海邊過夜,第二天才帶著煮好的鹽回來,用鹽來做菜、

醃肉跟魚,方便的精鹽上市後,就漸漸沒人再花時間煮鹽了。」蔡利木說。


成年後,蔡利木看到其他部落都有祖先傳承下來的技藝給子孫,但卻想不出自己部落的祖先留了什麼,

他憶起大人在海邊煮鹽的畫面,便許下心願,希望被族人們淡忘的技藝,在他這一輩留住。


水、火、時間,是手製海鹽的三個要素。蔡利木會看天候、看潮汐,在退潮時去附近的大德溪出海口汲取海水,

以最原始的砂石過濾法將海水濾清,用原住民傳統的生鐵大鍋燃以漂流木,開始十幾個小時的蒸煮。


「四公斤的海鹽,要用兩百公斤的海水來提煉,火候是關鍵,鍋子不能太小,不然會發苦。」火旺盛燃燒八到十個小時,

原本清澈的海水漸漸蒸發並轉為濃濁的白色,開始冒出大大小小的泡泡,並出現顆粒,此時便需要把火轉小,不停翻炒。


蔡利木也從自身宗教信仰中得到啟發,「《新約聖經》中曾提到將鹽塊丟在鍋裡,差不多有味道了,就要拿起來。

我那時想不透,怎麼會有不消失的鹽?後來有次煮鹽時忘了翻動,鹽水結塊,放在水裡也化不開,我才恍然大悟。」

他樂呵呵地說。



反覆練習煮鹽  傳承阿美族技藝


蔡利木翻炒海鹽相當專注,多年下來,他陸續煮出粉狀、細粒狀、片狀與金字塔型等形狀的海鹽,也研究出加了刺蔥的香料鹽,

炒好的海鹽只能撥散後吹風蔭乾,不能曬太陽,入口鹹度較低且有陣陣回甘,再續炒三小時,

就是價格高昂且費工、鹹度更低、僅出現在高級餐廳的鹽花了。


「煮鹽沒有很難,就是花時間和力氣。燒出結晶後,還得換成小鍋繼續炒,才有可能炒出鹽花。」他謙虛地說。

年復一年的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蔡利木藉著煮鹽,讓阿美族傳統技藝被世人關注,也漸漸為人知曉,他居住的永福社區名氣漸開。

我跟在蔡利木旁邊,看著他熟練又溫柔的動作與眼神,熱騰騰的蒸氣籠罩著我們倆,興起了也來試兩下身手的念頭,

雙手接起了他遞給我的長鏟,長鏟的另一端沉重且難以牽動,費力地翻動幾圈後,我便滿頭大汗,這也才體會到保留、堅持與傳承的不容易。

「煮鹽和做麵包是一樣的,都要靠著日復一日的練習,反覆操作累積經驗,才能開出燦爛的花。」

我跟蔡利木說。蔡利木笑笑沒說話,遞給了我一個鹽塊,說:「你剛才說的,就好像鹽塊在湯裡時間的拿捏,

愈煮愈熟練,要不要回去試試看。」望著雪白的鹽塊,我告訴自己要像這鹽塊一樣,讓料理愈熬愈有味才行。

蔡利木的海鹽需要以大鍋蒸煮且不停翻攪才會出現結晶,耗時費工卻滋味無窮。

蔡利木的海鹽需要以大鍋蒸煮且不停翻攪才會出現結晶,耗時費工卻滋味無窮 (攝影/蕭芃凱)


海鹽

食用鹽的一種,全球各海域有不同的鹹度,大都通過曬乾或加溫海水以獲得,可用於烹調和化妝,主要成分為氯化鈉。(攝影/蕭芃凱)


永福野店

地址:台東縣長濱鄉竹湖村永福5號

電話:0930710512